欢迎进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门户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

闻令而动 挺膺担当 让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急流动监测侧记

发布源: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02 23:56:22

12月18日深夜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冷酷无情的地震,加之全国多地出现的强降雨雪天气,天寒地冻让灾区陡增冰霜,鸣响起抗震救灾紧急的集结号。一测中心切实扛起应急流动监测牵头职责,会同甘肃局、青海局等单位扎实开展现场应急监测,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要求,为震情研判和抗震救灾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闻令而动,向震区最前沿疾驰奔赴

地震发生后,一测中心第一时间落实中国地震局部署要求,启动应急响应服务工作,开展测震、GNSS、重力和跨断层场地学科会商,会同甘肃局、青海局等单位快速确认震中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站运行状态和监测能力,编制应急流动监测方案,迅即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现场工作队,派出3支流动观测组,携带测震、GNSS、重力等观测设备,连夜从天津挺进震中。

快速完成加密观测站点布局,提升余震监测能力,融合使用震区历史观测数据加强分析,是震情会商研判的基础。19日下午,测震观测组率先抵达震区,立即开展现场监测能力评估和加密观测任务布局。20日中午,经过昼夜行车1800余公里,GNSS、重力观测组抵达震区,全力投入现场应急观测。

争分夺秒,在应急第一线迅速监测

震中所在地积石山县海拔在1735米至4309米,气温低至零下14℃,为开展野外观测作业造成较大困难。“抗震救灾刻不容缓,余震接连发生,需要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现场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拥有长期高原作业经验的党员始终冲锋在前,团结队员们与时间赛跑,加密布设测点设备,抢测第一手观测数据。

截至20日,全部完成现场流动测震台网共12个测震站点的架设,震区余震监测能力下限达到0.5级。GNSS测点常在没有遮挡的山头,尽管近4000米的海拔会引起高原反应,队员们每天平均徒步和爬山约6公里,21日完成全部仪器架设,开始采集数据。“流动重力共111个测段,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除了观测,就是行车赶路,平均每天行车400多公里、工作14余小时。

挺膺担当,赴震害物源地科考调查

地震发生后,浓稠淤泥大量涌入青海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包围、覆盖、冲毁当地房屋。由于地震会引起土壤发生液化现象,而液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包括喷砂冒水、大规模沉降、局部塌陷等现象。针对此次流滑灾害成因机制,一测中心现场工作队在完成应急流动观测仪器架设后,立即组织队员们分别于12月22日、24日两赴流滑震害物源地,开展震害科考调查。

由于震害物源区充满泥浆,车辆不能靠近调查区域,需要队员们清晨一早抵达物源区,在中午前、泥浆结冰未融化时,提高徒步行进效率。队员们时常需要穿行泥浆区域,两脚黄泥每天徒步近15公里,深入谷底调查取样,发现了显著的砂涌、大范围沉降和局部塌陷等现象,为地震液化诱发此次流滑灾害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及时向中国地震局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科考指挥部报告相关情况,进一步支撑地震科考工作。

 党旗感召使命,现场工作队党员同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义无反顾身先士卒,带领全体队员在抗震救灾一线全力以赴加强监测,用争分夺秒的身影、密切监测震情的行动,树立起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彰显出防震减灾事业诚挚的为民情怀。


(供稿:彭扬|审核:沈小七|编辑:李方舟)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一号桥耐火路7号 邮编: 300180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518 备案号:津ICP备06007844号-4

Copyright © 2006-2025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86-022-84941987 邮箱: fmac_xxfz@fma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