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纬等—JGR Solid Earth] 基于大地测量观测推断2021年玛多7.4级地震震后早期余滑和黏弹性松弛效应
发布源: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科技创新部 发布时间:2025-03-25 14:54:05
2021年玛多7.4级地震是近二十年来首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7级以上强震,深入研究此次玛多地震的震后物理机制,对于揭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变形特征、探究该区域地壳流变属性及评估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一测中心李经纬高工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张子占研究员的指导下,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系统收集并处理了2021年玛多地震震中及周边区域的47个连续GNSS站观测数据及InSAR观测资料,成功获取了覆盖玛多地震破裂区约350km范围内震后1年的形变场(图1),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和运动学反演方法深入分析了此次地震的早期震后位移机制,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流变属性进行了定量约束。研究结果表明,震后1年的近场位移量达到约40mm,远场位移量为1∼2mm。早期震后位移主要由震后余滑和粘弹性松弛共同主导,而孔隙弹性回弹的贡献可忽略不计。早期震后余滑主要分布在主断层和分支断层的0-45公里深度范围内,最大滑移量约为0.1米。研究确定了该区域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最佳稳态粘滞系数,分别为2-5×1019Pas和3-10×1019Pas,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较弱的下地壳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另外,该研究认为浅层震后余滑与余震可能存在相互增强的关系,并强调忽略早期粘弹性松弛效应可能导致对深部震后余滑的高估。该研究证实,扩大大地测量观测的空间范围将有助于更好地区分震后余滑和粘弹性松弛效应,为深入理解震后形变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1 2021年玛多7.4级地震震后1年变形
上述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SCI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Li, J., Chen, Y., Zhang, Z.*, et al. 2025. Early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and afterslip inferred from the postseismic geodetic observations following the 2021 Mw7.4 Maduo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30, e2024JB030466.
(供稿:李经纬|审核:占伟|编辑:徐佳垚)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518
备案号:津ICP备06007844号-4
Copyright © 2006-2025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