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门户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以岁月叙事,绘“英雄监测队”精神长卷 —一测中心口述历史采访侧记

发布源: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10-01 08:34:49

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新中国防震减灾史》编制工作部署,一测中心成立专项工作组,走近耿洪、黄立人、刘广余、孙书哲、应绍奋等五位深耕防震减灾一线的离退休前辈,开展口述历史采访工作。

这场跨越岁月的口述历史采访,既是对“英雄监测队”精神的生动呈现,更是以奋斗记忆为笔、以守护初心为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向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特殊“安全答卷”——在“泛黄的记忆”与“鲜活的故事”碰撞间,老一辈防震减灾工作者“为国守安、为民护宁”的赤诚,正与国庆的家国旋律同频共振。

艰苦朴素是岁月底色,于困顿处扎下监测之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防震减灾事业更是刚刚起步,监测条件的贫瘠挡不住奋斗的脚步。黄立人仍清晰记得,最初的测量队靠马车驮着仪器穿行乡野,队员们扛着三米多长的标尺骑“二八大杠”,车把紧握、标尺稳扶,尘土里踏出的不仅是丈量大地的轨迹,更是为新中国筑牢地震监测“第一道防线”的执着;孙书哲为让单位职工告别“居无定所”,顶着天津城郊的寒风四处奔走,从郊区农场的26亩荒地到市区的七层大楼,一砖一瓦筑起“安稳家”,实则是为防震减灾事业搭建的“战斗堡垒”;刘广余刚入职时,一天仅5毛钱补贴,野外作业时在敞篷卡车后斗的苫布下蜷缩,风雨打湿衣裤,手中的测量记录簿却始终干爽整洁——这份“护数据如护生命”的坚守,正是老一辈地震人对新中国防震减灾事业最朴素的承诺。

甘于奉献是初心本色,于危难时扛起责任之肩。灾难面前,他们的身影是新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早践行者。唐山地震时,孙书哲从摇晃的德国领事馆木楼跃下,便转身冲向危楼嘶吼着组织救援,后来又顶着伤痛奔赴白洋淀,硬是拉回一车席子搭建临时办公点——“监测不能停,国家和群众需要数据”,这句朴素的话,成了他穿越险境的底气;应绍奋放下深耕多年的地质研究工作,带着对老父的牵挂、对妻儿的思念,从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奔赴天津,把地质专业的“金钥匙”插进形变监测的土壤,让监测有了科学注解,也让新中国的地震监测多了一份“科学底气”;刘广余1997年进藏,车在无人区抛锚,2004年再次进藏,四周雪山荒原、偶有野兽嘶吼,他忍着高原反应的头痛心慌,靠卫星电话和老式电台联系外界,在零下十几度寒风里守护仪器——高原上的坚守,是为了让祖国的边疆也能拥有“地震安全屏障”。

精益求精是专业追求,于迭代中守护精度之魂。他们“毫厘不差”的执着,推动的是新中国防震减灾技术的一步步进阶。耿洪1972年进入地震系统后,在地球物理所的实验室与烟熏图为伴,指尖拂过泛黄的图纸,边学边整理堆积如山的技术资料,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灯光下的身影,是为新中国地震监测“啃硬骨头”的缩影;刘广余1982年入职时,水准测量还在“手工时代”——数据一笔一划记本子,计算靠算盘演算,后来有了计算器,仍要与手工记录逐行比对,生怕错一个数。他常说“条件差不怕,咱们用细心补”,在落后设备前守住的不仅是监测数据“生命线”,更是新中国科技落后时期“不服输、不放弃” 的韧劲。

追求卓越是事业目标,于攻坚克难中开拓发展之路。他们以敢闯敢试的魄力,打破的是新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瓶颈。耿洪与李延兴携手攻坚,前者为GPS项目四处协调、连夜翻译外文资料,让技术图纸不再是“天书”;后者带着方案多次奔走国家计委,终于为项目争取到1500万经费,让一测中心得以进入西藏无人区测试GPS技术在地形变监测的性能;应绍奋调入地震测量队后,打破水准测量仅圈定形变区域的局限,将测量成果与地质学科结合,开创地形变研究新解释方法,还参与编图、跨断层选点——这份严谨求索,为新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窗口”。

从马车驮载仪器的奔波,到GPS卫星精准的定位;从烟熏图纸上的手工标注,到智能监测系统的实时预警;从西藏无人区的篝火微光,到全国形变监测网的织密筑牢——五位前辈的故事,从不是封存在史卷里的“过往”,而是流淌在一测中心血脉里的“基因”,更是新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与祖国同成长、共奋进的“活教材”。在这个国庆佳节回望,每一段奋斗都闪耀着“与祖国同行”的光芒,每一次坚守都印证着“为国护安”的初心。

如今,国庆的礼花照亮神州大地,“英雄监测队”的旗帜已交到新一代手中。老辈人“守大地安澜、护万家平安”的初心,正化作年轻一代奔赴野外的脚步、调试仪器的专注、破解难题的坚韧。这份接力,既是对前辈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者向祖国的深情告白。

以岁月为证,以精神为炬,值此国庆佳节,一测中心必将传承好老一辈的奋斗基因,在防震减灾的征途上续写更多“艰苦亦不悔、奉献终有获”的时代答卷。让“英雄”的底色,永远闪耀在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征程中,让“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成为献给祖国华诞最真挚的礼物。

(供稿:王岩|审核:王同庆)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一号桥耐火路7号 邮编: 300180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518 备案号:津ICP备06007844号-4

Copyright © 2006-2025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86-022-84941987 邮箱: fmac_xxfz@fmac.ac.cn